青年代言!真切体验一场产业与科研的跨界联名丨对话松材人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
架起科技成果转化铁索桥,
推动优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创“创新样板工厂”板块,
先后引进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
直接孵化36家产业化公司,
销售合同额7.3亿元,
其中18个项目融资超9.2亿元、市场估值超50亿元,
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
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
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对于这些年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感悟,实验室的联培学生们这样说:
“实验性能最好的不一定是生产渴求的”
不同的应用场景对材料的性能需求是差异化的。在实验室中我们通过成分调控与设计等方法,探索出了一系列差异化性能的材料体系,有些性能很高,有些性能不高但很稳定。我们有时会由于思维定式而去重点研究那些高性能的成分,而忽略那些看似没有价值的性能不高的成分。但往往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有时恰恰是企业苦心寻找的材料,具有很大价值,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并降低了成本。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并解决了实际问题,这对我的产业化科研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绿色非晶材料团队 李雪松
“细节把控很重要!”
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产业化科研是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其侧重点与一般科研不同。产业化科研在注重样品性能的同时往往还需重点考虑如何实现样品的良好重复性、长期稳定性,如何最大程度得降低样品的制造成本并提升样品制备效率等问题,最终将样品转化为产品。
我想分享一个关于科研经历的小故事。我们通过结构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实现了一个性能非常好的器件,然而当我们再次重复这个流程的时候,器件性能只能达到之前的50%-60%左右。
我们进行了两三次的重复实验,然而得到的结果还是与最佳水准相去甚远。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是哪一部分出了问题,我们排查了生长设备,载气供应,生长源流量控制,生长监控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并未发现异常。最后,我们发现是生长衬底的细微变化导致了器件性能的巨大差异。
这些细节我们之前几乎从未注意到,但是在产业化科研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细节把控的重要性。就像王恩哥院士所说,“材料实验室的定位,是要做出产品,乃至商品,而不仅仅只是样品”,这个过程既有意义又充满挑战。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团队 李泰
“产业化需要严谨规范的工艺流程”
实验室产学研全链条的创新模式让我对产业化科研的工作方式、操作规范以及团队合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进入实验室的初期阶段,为了保证科研成果的一致性与批量性,我们开展了批量合成实验,但初始阶段并不理想,因为不同批次和不同操作人所合成的样品结果不一致,这导致实验陷入僵局。
经过与导师交流讨论过后,我们决定从工艺规范入手,严格把控实验细节。通过大量的合成测试,我们逐渐摸索出一套严谨规范的工艺流程,最后成功的将实验误差降到最低。
这一过程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很普通的流程,但对于初次接触产业化科研的我而言,这一经历赋予了我无法言说的成就感,也是我第一次真正的意识到样品与产品的区别。
——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 鞠鹏
“获得的思维的转变和构建”
很喜欢王恩哥院士说的一句话“经历比青春更美好,要做一个健全的人,要有独立的思想,不能人云我云,年轻人要自信、积累、努力地去探索。”
作为产业化科研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我深刻认识到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于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到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跨界合作:产业化科研需要跨学科、跨行业的合作,需要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2.创新思维:在产业化科研过程中,我学会了不断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创新。只有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手段,才能使研究成果更符合市场需求,更好地投入产业实践。
3.产业化思维:培养行业洞察力,对所研究的产业有深入的了解和洞察力,能够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积极探索前沿科技与产业需求的结合点。提高商业意识,具备商业思维和市场分析能力,能够理解商业模式、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技术。
4.沟通能力:与企业合作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倾听行业专家和企业合作者的建议和意见,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并努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清晰有效地传达给他们
5.坚持与耐心:产业化科研的道路充满曲折和挑战,需要坚持不懈和足够的耐心。看到许多科研项目的失败案例,但也有成功转化的典范,坚信科研之路需要不断努力和坚持。
——高端铜材及装备研发团队孙婉婷
好材料,正青春
相信未来将有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上“货架”,
相信未来将有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为适应和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解决方案,发出青年声音!